李原园说,根据《规划》,到2030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生态文明水平都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协同水治理管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李俊峰说,煤气价格变化、天然气需求量和进口量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中西部产煤地区发展煤制气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也成为中西部地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特别是在严重缺水的西部地区,不应该把发展煤制气及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2012年国家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有力推动了煤制气产业的发展,国内多家企业也纷纷启动了煤制气项目。陶光远建议,为解燃眉之急可发展少量煤制气。示范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以及满足具体的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根据国家对煤制气的耗煤量指标计算,每生产1000立方米煤制气就会排放出4.83吨二氧化碳。随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频出现,为防治严重雾霾污染,煤制气迎来迅猛发展的契机。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相当于煤制气的煤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在A区、增在B区。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近年来煤炭价格下降、天然气需求量迅速增加,也成为推动中西部产煤区纷纷上马煤制气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在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再只是一种挑战,它也为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来机遇,成为中国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为进一步激励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收购,2012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可再生能源电价进行全面的资金补助。2012年,完成水电投资1277亿元,核电投资778亿元,风电投资615亿元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143.0%。
为进一步激励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收购,2012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可再生能源电价进行全面的资金补助。2009年~2013年,中国经济保持了7.7%以上的增速。
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应对2010年冬天,中国北方一些省份为了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限电、停暖,引起人们关注。截至201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已下降28.56%,相当于减少了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的顺利发展,给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动力。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降低能源消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会上表明决心。也是在2009年~2013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2%、4.01%、2.01%、3.6%和3.7%。201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增速分别为: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0%。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今年9月9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兴业银行和湖北宜化集团签订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成为我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
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措施无形之手发挥更大作用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减排,它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生产、生活、社会、外交、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
截至目前,已经有21个省、市(区)发布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抉择。中国在2011年底公布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承诺,到201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4.0%。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第一天,就取得了204.1万元的交易额,迎来开门红。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很多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随着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除了政策扶持,中国还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
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6.3%。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2013年人均GDP不到39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污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
距离2020年还有6年时间,中国进一步把已经公布的这些目标纳入到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说明中国政府有决心、有信心确保2020年之前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中国选择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明确表示,中国将确保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2013年,天津市淘汰钢铁水泥产能369万吨,江苏省压减钢铁产能700万吨数字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努力和决心,也是中国政府的信心来源。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突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提出要减缓和适应并重。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正在积极行动。
随即,碳交易市场被激活。现在,在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再只是一种挑战,它也为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来机遇,成为中国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地方政府尝到了绿色GDP的甜头,看到了节能减排的前景,觉得经济转型有了奔头,纷纷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发展绿色经济。9月23日,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此次峰会是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的首次气候峰会,预计有来自12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高级官员参加。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的30项具体措施。正确处理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关系,从根本上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年~2010年,中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量的58%。
这种转变,是中国对节能减排任务态度的转变,也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一种体现。几年过去了,尽管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却没有人再喊苦喊累,甚至一些省份还自加压力,超额完成任务。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时间进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
这两个文件综合利用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加快低碳技术发展和燃煤发电升级改造,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的目的。思路减缓与适应并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减缓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制定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实施了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